01 Juni 2006

維也納學圈先驅之死 / Tod des Protagonisten des Wiener Kreises


Treppe des Hauptgebäudes an der Wiener Universität

在一次大戰結束後到二次大戰爆發前,主張邏輯實證論(logischer Positivismus)的「維也納學圈」(Wiener Kreis),於短短十年多的時間裡在維也納迅速崛起又倏然殞落。這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石里克(Moritz Schlick, 1882-1936)。今日我們仍能在維也納大學的樓梯台階上看到一塊紀念他的鏤金字石版。

石里克自1922年起接掌維也納大學「歸納科學之哲學」的講座教授之職;該職位在1895到1901年間曾由著名物理學家Ernst Mach擔任。石里克到任不久後,即組織一個跨學科的討論小組,定期聚會討論哲學問題。1928年,討論小組的成員們共同成立一個由石里克主持的「恩斯特‧馬赫協會」(Verein Ernst Mach)。(參見:Metzler Philosophen Lexikon,第2版,第798頁。)1929年,該協會發表了著名的宣言《對世界的科學看法:維也納學圈》(Wissenschaftliche Weltauffassung. Der Wiener Kreis),主張「經驗是唯一知識來源」及「邏輯分析為解決哲學問題之良方」,而自此揭起了「維也納學圈」之旌旗,開始對傳統形上學大肆抨擊。其所屬成員包括有:衛斯曼(Friedrich Waismann, 1896-1959)、紐拉特(Otto Neurath, 1882-1945)、哥代爾(Kurt Gödel, 1906-1978)、卡納普(Rudolf Carnap, 1891-1970)、Herbert Feigl、Gustav Bergmann等等。由於維也納學圈匯聚了不少優異學者,故其不但在當時奧地利學界裡氣勢如虹,甚至名聲還遠播國外,以致於諸如波蘭裔的塔斯基(Alfred Tarski, 1902-1988)、德裔的韓培爾(Carl Gustav Hempel, 1905-1997)、美裔的蒯恩(Willard Van Orman Quine, 1908-2000)、英裔的艾耶爾(Alfred Jules Ayer, 1910-1989)等人亦慕名前來共襄盛舉。然而,這個組織卻在1936年後旋即於奧地利消聲匿跡。不少人將之歸因於當時納粹主義氛圍濃厚,致使其諸多成員紛紛移居國外。但是,更為直接的肇因恐怕應該在於其首腦石里克的死於非命;因為當他在1936年被謀殺致死後,維也納學圈的成員就不再聚會了。

謀殺案發生於1936年6月22日,兇案現場就在今日維也納大學裡那個鑲著石里克紀念碑的台階上。當天,石里克正要去上他該學期最後一堂演講課,就在走上樓梯時被他以前的學生Hans Nelböck博士迎面開四槍射死,其情如以下取自當時《克朗日報》(Kronen Zeitung)的兇案解說圖所示。


Aufzeichnung der Mordsache

至於Nelböck的行兇動機迄今仍舊眾說紛紜。有一說是因為石里克不但曾在課堂上把他當掉過,而且之後還跟他太太有染;或他有精神疾病。儘管石里克並非猶太人,但是似乎最受歡迎的解釋仍是當時奧地利正瀰漫著的種族法西斯主義思想,所以維也納大學裡的紀念碑是這麼寫著::「莫里茲‧石里克,維也納學圈之先驅,1936年6月22日在此處被謀殺。一種受種族主義與不寬容所毒害之氣候促使此案發生。」


Denkmal für Schlicks T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