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September 2006

維根斯坦屋 / Haus Wittgenstein


在維也納市中心座落著一棟白色的包浩斯(Bauhaus)風格建築物,人稱「維根斯坦屋」(Haus Wittgenstein)。之所以如此命名,並不是因為著名的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曾以此為家,而是因為他曾參預設計建造這棟房子。或許大家會覺得這並沒有什麼希奇,因為維根斯坦也曾親手製造過不少東西。但是,這一整件事可能並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

話說維根斯坦在寫完《邏輯哲學論》(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後,認定已經徹底解決了哲學問題,遂轉移目標,打算到鄉下去當個小學老師。根據劍橋維根斯坦檔案館的資料,他在1920年7月教師受訓結業,9月被分發到奧地利東方一個居民不到一千人的村莊Trattenbach教小學生;1922年他被調去Hassbach教中學,但隨即申請轉到另一個村莊Puchberg am Schneeberg去繼續教小學,1924年秋又再調到Trattenbach附近一個村莊Otterthal的小學去,然後一直到1926年4月28日才因摑掌學生案而自動請辭,徹底放棄以小學教師作為志業。就在其因此陷入情緒低潮之際,他那有鋼琴演奏天份的母親Leopoldine Kallmus亦不幸於一個月後(6月3日)撒手歸西。這是他繼其大哥Hans(1902)、三哥Rudolf(1904)、父親Karl(1913)、二哥Kurt(1918)之後,失去的第五位親人。不難想像,深受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悲觀主義影響的維根斯坦此刻肯定是再度又被死亡的氛圍所團團纏繞著。

恰恰在這個時候,他突然令人費解地整個人投入一棟房屋的建造工程,而且一做就做了快兩年。據了解,這件事是起因於維根斯坦那剛與丈夫分居的三姐Margarete Stonborough-Wittgenstein。她在1925年11月時,委託維根斯坦當兵時結識的建築師好友Paul Engelmann設計一棟房子,以作為其住所。不過,由於維根斯坦對這件事表現出強烈的興趣, Margarete與Engelmann遂於1926年夏天也邀他來擔任工程師,一起參與房子的設計。更進一步的資料顯示,Margarete於是年秋天在維也納買下一塊介於昆德曼巷(Kundmanngasse)與帕克巷(Parkgasse)之間的地皮,並在11月取得維也納市政府許可,按照Engelmann與維根斯坦共同設計的藍圖來施工起厝。於是,維根斯坦擔任起監工之職,並同時著手進行房屋的室內設計。按照他大姐Hermine的說法,維根斯坦設計了屋內的每一扇門、窗、窗閂與暖氣裝置,而且還堅決要求必須分毫不差地按照藍圖來施工。譬如一組矗立於某一房間牆腳、直角式組合的葉片式暖氣,就花了他很久的時間才得以精確完美地架設成功。還有維根斯坦設計的門、窗、暖氣之尺寸大小也都非比尋常,需要特別鑄模塑造,可是當時承包工程的業者一試再試都難以達到維根斯坦的嚴格標準,叫苦連天,甚至都想毀約不幹了。(參見:LudwigWittgenstein: Porträts und Gespräche,Rush Rhees編輯,J. Schulte德譯,第28-30頁。)維根斯坦赫赫有名的龜毛由此可見一斑。毋怪乎這棟房子竟要一直拖到1928年底才能完工。

對維根斯坦而言,蓋這棟房子的所有細節都十分重要,惟獨時間與金錢是例外。畢竟這些花費在富可敵國的維根斯坦家族眼裡,根本就不算什麼。所以真正令Hermine訝異與不解的,其實是:她的妹妹竟然會完全放任么弟去如此這般地瞎搞其未來的住所。(參見:同上書,第29頁。)殊不知Margarete正是刻意要讓維根斯坦如此!有一份網路資料顯示,Margarete因為擔心當時處在低潮期的小弟會跟前面三個哥哥一樣想不開,也跑去自殺,所以丟給維根斯坦這份差事,想讓他透過工作來做自我心理治療。事實證明Margarete的策略是成功的。維根斯坦在房子竣工後,心境確實起了一番變化,所以1929年初就又跑回劍橋大學重拾起哲學工作。

了解,Margarete於1958年去世後,她的兒子便把那一整塊房地產都賣給了一家建築公司,後者則是在1971年時打算拆掉那棟房子,改建成旅館大樓。幸賴一些建築師的奔走,才讓奧地利政府在最後一刻把那棟房子訂為文化保護紀念物,而免遭拆毀。不過,其周圍的林木還是難逃被砍的命運,並且1974年時還在該處建起了一棟辦公大樓。也正因為如此,維根斯坦屋的地址也就從「昆德曼巷19號」變成為「帕克巷18號」。1975年,保加利亞大使館把維根斯坦屋給買下來,並從1977年起將它變成為一間提供文藝活動場地的文化中心。有興趣造訪的人,可以參照下圖親自前往一窺,其在星期一至四的早上與下午各有一個時段可開放讓人進屋參觀。不過要去之前請別忘了事先預約,否則有可能會進不去喔!


Wien-Stadtplan

5 Comments:

At 15/9/06 15:50, Anonymous Anonym said...

看起來,全世界的房地產商都是一樣的:有機會可以翻新房屋,一定不會放過。

而這幢白色屋子的外型,看起來就跟維根斯坦的哲學以及個性很像:充滿一種極簡、純淨的形式,這應該也算是一種現代主義下的表現吧。

另外,實在不得不佩服Margarete,若不是她丟給維根斯坦這份差事,想讓他透過工作來做自我心理治療;以維根斯坦的個性,自殺實在是一件很有可能的事情。

 
At 15/9/06 18:58, Blogger Sprache said...

按照德文維基的說法,它也被歸類為立體主義。

Magarete這個人還有一些事蹟值得一提。譬如:在慕尼黑著名的現代藝廊(Neue Pinakothek),藏有克林姆幫她畫的肖像畫。另外,據說佛洛伊德之所以能夠逃到英國,也有她幫上一腳。

 
At 16/9/06 09:57, Blogger Sprache said...

另外,Paul Engelmann的老師Adolf Loos屬於現代主義風格建築師,所以徒弟的設計也誠如pleiade 所觀察,有現代主義風格。不過,Wittgenstein加入攪局之後,顯然人們也不知道該怎麼歸類,只好說它帶有立體主義與包浩斯的風格。

 
At 16/9/06 12:17, Anonymous Anonym said...

這些歐洲秀異份子之間的往來,早已經大大超越現代國家的疆界了。現成的好例子,便是Sprache所提及的維根斯坦家族所為。在這些人際網路牽扯不清,外人眼花撩亂的同時,的確也不能不佩服這些少數菁英所創造出來的歐洲文明---精神性與物質性同樣光華燦爛。

現代人旅行之中,吃喝消費不少,但眼界視野卻不知有多少?以前人盛行旅行,甚至當作教養之一,而或許這正是這些歐洲家族可以撐起歐洲文明的原因之一。

至於Wittgenstein設計的房子,若非他如此龜毛,恐怕也難出現這麼一幢外型別緻的屋子吧。至於如何歸類,也許如同他的哲學一樣,已經橫跨歐陸以及英美哲學的粗略劃分了。

 
At 17/9/06 00:14, Blogger Sprache said...

嗯!下一篇貼文將會繼續把這個人際網路再擴展到另一個重要的哲學家。

或許「哲學家饗宴」繼續發展下去,最後真的可以達成一項艱辛的任務,指証出:「哲學家之間的關係史」就跟「哲學思想間的關係史」一樣,都是如蜘蛛絲般幽暗纏繞著的。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