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與姓名學 / Philosophen und Anthroponymie
「取名字」是件人生大事,是父母將其期許與情感貫注到子女身上的一種特殊方式。因此名字通常都會帶有某種心理學意含,並對被命名者產生一定程度的制約。直言之,一個名字會因為其聲音字形、字面意義、歷代同名者之社會評價等等,而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不論是好是壞。譬如:有人會因其名字與不雅語彙諧音,導致處處遭人取笑;或者是其剛好跟某位聲名狼藉人物同名,而常遭無故牽連。另一方面,「取名字」一事也會反映出一社會族群之歷史、文化、語言興衰等現象,而此則具體展現在:每個文化圈各自都會有一套幫孩子取名字的品味與風俗,甚至在不同時期也都會有不同的雅俗品味,以致於每個時代都會充斥些不盡相同、但在菜市場上一呼百應的名字。正因為「為人取名」一事牽涉範圍頗廣,所以也就相應地衍生出一套相關的學說――姓名學(Anthroponymie)。
西方的姓名學主要隸屬於語言研究的範疇,旨在研究姓名之歷史起源與發展、命名的動機與規則,以作為後人命名時的參考。就德語文化圈來說,不少人名之辭源均可追溯到其蠻族時期的生存環境與價值觀,
含有諸般與「戰爭」直接、間接相關的字根,譬如下列以粗體字表示者:戰鬥(Lud-wig)、矛(Ger-hard)、盔甲(Wil-helm)、戰鬥群(Volk-er)、軍隊(Her-mann)、庇護所(Burg-hard→Burkhard)、勝利(Sieg-mund)、榮耀(Rüdi-ger)、和平(Gott-fried)、支配(Walt-er)、強有力的(Hein-rich)、民族(Diet-rich)等。當基督宗教進入德語文化圈後,亦為其引入諸多異文化圈的名字,從而增加了命名的多元性。我們在此還可經由比較研究發現到,17到19世紀間最常被取的人名雖偶有變動,但仍以如下幾個最為歷久彌新:Friedrich、Hans、Heinrich、Hermann、Johannes、Wilhelm。而這之中只有Hans跟Johannes是外來的名字。(參見:Friedrich Wilhelm Weitershaus,Lexikon der Vornamen,第8-9、16-17頁。)倘若我們再配合參照維基百科裡羅列的「德語哲學家名錄」,即可發現上述幾個人名也都有排入德語哲學家常見名字前十名;在該名錄中,共有16位Friedrich、11位Wilhelm、11位名叫Johannes或Johann、7位Hans、5位Hermann和5位Heinrich。附帶一提的是,19世紀裡還有個常見名字叫做Karl;而這個名字在「德語哲學家名錄」中一共出現16次,跟Friedrich並列為哲學家菜市場名字第一名。繼熊崎之後,姓名學研究者輩出,各家批評、改良意見莫衷一是。其中爭議最大的,莫過於「名字應依照何種寫法來計算筆劃?」此一問題。還有人進而提出,姓名之讀音與字義的影響也應考慮進去,不可只憑筆劃多寡來判斷吉凶。
更有人主張,姓名學應當去配合紫微斗數來用,以作為對先天八字命之缺陷的補強。(參見以下網址:1、2。)總之,這些對姓名學的思考在在顯示出:姓名學的成立基礎其實是「弱的決定論」。這首先意味著,人的一生並非在出世時就已先天決定,所以吾人才能夠透過命名來改變未來的命運;畢竟倘若人一出生、命運就完全確定了的話,那麼不論其叫什麼名字,都絕對改變不了其宿命才對。其次,既然名字是作為一種後天改變命運的方法,則原先由一名字所決定的命運,亦可透過改名來加以改變。當然,有些事情若是不做出實質的改變,光靠改個名字仍舊是於事無補的;就此,「改名」毋寧只是一種促成實質改變的契機,好讓人能夠突破舊名所帶來的囿限,藉由新的名份去建構出相應的事實存在。從這個角度來看,則孔丘(Konfuzius, 551-479 v. Chr.)的「正名論」確實有其道理,亦即:「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參見:《論語•子路篇》)名字會在不知不覺中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帶來影響,從而將人塑造成一個獨特的個體。有了名字,人才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其實只要我們將姓名學去神秘化,則其所殘留下來的原則大致亦不脫於此。

1 Comments:
有趣有趣,現在就知道,敝系的法權與社會哲學講座教授Volker Gerhardt的外號原來應該是"持矛的戰鬥群"...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