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November 2007

一位真正解放了的女哲人 / Eine wahrhaft emanzipierte Philosophin

儘管「解放」這個概念比較常出現在政治領域裡,但它在哲學圈裡其實並非罕見。早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Platon, 427-347 v. Chr.)就曾在其對話錄《國家篇(Politeia)》的第七書中提出洞穴之喻(Höhlengleichnis),將人追求真理的過程比喻成是從桎梏中解放出來。自此以後,「解放」的意象就經常在哲學史裡跟「知識啟蒙」、「思想自由」等事聯想在一起。一個在哲學上經過啟蒙的人,即是從那未經反思的成見之束縛中解放出來。由於人們往往會苟安於成見所建構出來的假象世界,所以就算其明白「徜徉在真理之域中是自由的」,一旦真正要去面對真理時,反倒又會感到痛苦萬分而卻步不前。因此,追求自由的哲學解放行動絕不是喊喊口號就算了,還要有勇氣與毅力去實踐才行的。這對於打算以哲學為志業的女性而言,則更加是如此。因為在一個長期由男性執掌書寫權的哲學歷史裡,女哲人若要出頭天,往往得同時進行兩種解放抗爭,亦即:她不但要力求從蒙昧之束縛中解放出來,也還要從依附於男性的次等地位裡解放出來。

不過,參與這場雙重解放戰役的女哲人並不需要孔武有力,因為她的競爭對手大多亦都手無縛雞之力。當然,她也不一定非得跟男性勢不兩立不可,因為男女間之差異並不必然是矛盾式的對立。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在她那舉世著名的女性主義經典《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裡曾對此加以評論道:「誰若要去解放女性,誰就得拒絕將女性侷限在其與男性的關係裡,但並非就是否定了與男性的關係。她欲自立自強,卻不因此就徹底放棄去為男性而活。然而,當他們交互承認為主體時,每一方對其伴侶而言仍舊是一個他者。其關係之交互性並未中斷『慾求』、『佔有』、『愛情』、『夢想』、『冒險』這等造成人類劃分為兩個有所別的範疇之奇蹟。再者,『贈與』、『征服』、『合為一體』這些令人心激動的語詞也將維持其意含。如果那一半人類之被奴役狀態及與之相繫的整個虛假制度被廢除掉的話,則人類的區分毋寧將會彰顯出其真正的意義來,而人間之伴侶將會找到其真實的形態。」(參見:Simone de Beauvoir,Das Andere Geschlecht,Eva Rechel-Mertens及Fritz Montfort德譯,第1129頁。

不過,當西蒙•波娃在1949年出版這部兩卷本的《第二性》時,她那種基於存在主義倫理學的女性存在分析卻不怎麼受人歡迎,並且也廣受誤解。譬如195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François Mauriac那時就把這部對女性之心理、生理、社會等層面進行現象學描述的書看作是作者在自曝隱私,並還跟《現代(Les Temps Modernes)》月刊的某位員工嘲謔道:「現在我對您的女老闆的陰道瞭如指掌」。外界甚至還惡意攻訐波娃是因為病態、性冷感才會寫出這種既貶低男性、又仇視其他女性的書來。(參見:Axel Madsen,Jean-Paul Sartre und Simone de Beauvoir: Die Geschichte einer ungewöhnlichen Liebe,Pauline Schulz德譯,第141頁。)當時之所以出現如此激烈謾罵的批評論調,還有一說是認為:在二戰剛剛結束的那個百廢待舉的年代裡,法國社會亟需女性去扮演相夫教子的傳統角色,而波娃卻大力鼓吹說此並非女性生命的唯一可能性,故自然會被保守人士更加斥為是離經叛道。(參見:Christiane Zehl Romero,Simone de Beauvoir,第126頁。)總之,這部書來得太早,不論是文壇還是學界都還無法接受其將「性」當作為哲學的論述議題。事實上,波娃在有生之年所以未被廣為承認是哲學家,恐怕亦與此脫不了關係。

相較於在哲學領域上開疆闢土的艱辛,波娃在日常生活上的解放行動似乎就平順得多。不論是獨坐在咖啡廳裡凝神寫作,還是裸身在浴室鏡前自顧倩影,這位女性解放運動的前鋒暨理論戰將均能在追求自由的同時,表現出自在優雅的一面。至於其情愛生活,則更是精采多姿。人說,那被莒哈絲(Marguerite Duras)喚作「壞壞女」的波娃跟多數巴黎女作家一樣,都是寧願換個情侶,也不願換家餐廳或咖啡廳。(參見:Peter Hamm,”Ich war die Zeideutigkeit in Person”,載於:Die Zeit,2007年11月15日,第61版。)唯這等事本就頗為私密,且相關當事人迄今仍未完全和盤托出,後人往往只能透過斷簡殘篇、捕風捉影地拼湊出一張不完整的圖像來,故在此暫不倉卒究其詳情。重點是,波娃連在這裡都能面對其本真的自我,掙脫傳統社會所建構出來的「永恆女性(das ewig Weibliche)」之形象的束縛,自主地建立出多元而又真誠的情慾關係來。就此點而言,其已實不愧為一位真正的自由人!一位真正完成了雙重解放任務的女哲人!

1 Comments:

At 5/12/07 10:12, Blogger Sprache said...

近日有網友私下向Sprache反應,說是懷疑本文所附的全背裸照女主角恐非波娃本人。

嗯...不過俗諺有云「懷疑而沒有查證,是空洞的;查證而沒有懷疑,是盲目的」。懷疑對於批判思考而言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懷疑也不能是無的放矢。所以且讓我們看看有什麼證據來支持或反證此項懷疑呢?

首先,如果我們查索一下網路,可發現以下網址:http://www.stephendaitergallery.com/dynamic/artwork_display.asp?ArtworkID=808#
按照該網頁的說明,此照片是在1952年時由美國的男性攝影師Art Shay所拍攝,標題訂為「西蒙•波娃在芝加哥(Simone de Beauvoir in Chicago)」,照片的大小則為8.5 x 5.75吋。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這真的是波娃的裸照,那麼Art Shay跟波娃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波娃怎麼可能會讓他拍照呢?

倘若我們接下來繼續抽絲剝繭,則這個團迷霧就能逐漸明朗了。事實上,只要再參照一下英語維基的說明,即可得知Art Shay是美國作家Nelson Algren的朋友,而後者不就正是波娃的著名美國情人嘛!所以這張照片裡的主角並非不可能是波娃。至於波娃怎麼會讓她情人的好友來拍裸照,目前我尚不得而知。

好了!雖然我手邊沒有那張實體照片,也沒有其他研究文獻可供佐證,不過光是這些資訊應該就可以讓人有合理的理由反過來質疑前述懷疑的有效性了吧!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