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哲學進香團 / Philosophische Pilgergruppe im Internet
拜萬能的孤狗大神之賜,今日的宅男宅女們越來越能夠輕鬆完成「不出門即知天下事」的任務。儘管由此所獲取到的資訊不一定正確,甚至還有可能因詭詐言論橫溢而遭其誤導,但這本來就是享受科技好處所必須承擔的附帶風險,故倒也不必就因噎廢食。畢竟我們只要在服用科技妙方時,能夠多留意一下其所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即可避開諸多暗含思想陷阱的網路資料。不過,孤狗大神的法力其實並不僅限於此。它那多重的功能甚至還可為人提供難以想像的資訊整合力,以致於吾人不光是能夠透過網路知道一些平常所不知的事情,更可以在網路上從事一些平常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譬如:進香。


據悉,馬堡乃是一個位於德西地區黑森(Hessen)邦境內、現今居民才約八萬人的大學城。其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之間匯聚了諸多新康德主義者(Neukantianer),從而在哲學圈打響了「馬堡學派(Marburger Schule)」的名號。馬堡學派作為新康德學派之一支,是在學院體制內對德意志觀念論的一種反動,強調的是重新以知識論進路來閱讀康德的批判哲學。若就整個廿世紀德國哲學發展來看,儘管新康德學派在20年代之後即日漸後繼無人,但隨後竄起之諸多哲學新秀仍舊多少跟馬堡有點淵源關係,譬如:因為聽了西美爾(Georg Simmel, 1858-1918)介紹科亨(Hermann Cohen, 1842-1918)而跑到馬堡唸博士的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1920年被天主教學生團契邀請到馬堡演講的謝勒(Max Scheler, 1858-1918)、從弗萊堡被聘到馬堡的海德格、在馬堡雙修哲學與古典語文學的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3)等等。再加上馬堡在那段時期亦是羅曼語文學(Romanistik)與基督教神學之重鎮,著名人物諸如有Erich Auerbach、Leo Spitzer、Werner Krauss、Karl Barth、Rudolf Bultmann等等。(參見:Heinz Paetzold,Ernst Cassirer – Von Marburg nach New York,第5-6頁;Hans-Georg Gadamer,Philosophische Lehrjahre,第36、41-43、70頁。)總之,彼時之馬堡小城正是所謂的人文薈萃、地靈人傑,有如浪漫主義時期的耶拿,絕對值得善男信女們過去朝拜一番,以便模擬神會被哲人聖靈灌頂的感受。
本避難所附設旅遊辦事處業已特別先行請示過孤狗大神,查出了幾位著名哲人當時在馬堡的住所地址,詳參以下附件。諸位信眾需要做的就是將那些地址資料輸入孤狗全輿圖,然後調整地圖左方比例尺以使影像最大化,再虔誠地按圖索驥去一一上香即可。不過,為了讓人人都有機會輕鬆搶到頭香,以下僅示範一次完成上香動作後的成果,其餘的就看諸位各憑本事,先搶先贏囉!
[附件1]
鄂蘭(Hannah Arendt, 1906-1975):1924至1925年間住在Lutherstraße Nr. 4(參考照片:1、2、3)。
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1907至1916年間住在Barfüßertor Nr. 2(參考照片:1、2、3)。
科亨(Hermann Cohen, 1842-1918):1903至1912年住在Universitätsstraße Nr. 62(參考照片:1、2)。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1923至1926年間住在Schwanallee Nr. 21(參考照片:1、2、3)。
納托普(Paul Natorp, 1854-1924):1913至1924年間住在Barfüßertor Nr. 25(參考照片:1、2)。
[附件2:以下摘錄在地的馬堡同學所熱心提供的補充資訊]
沃爾夫(Christian Wolff, 1679-1754):曾住在Marktgasse Nr. 17(參考照片:1、2、3)。
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 1828-1875):曾住在Barfüßerstraße Nr. 4(參考照片:1、2、3)。
奧特嘉(José Ortega y Gasset, 1883-1955):曾住在Gisselberger Straße Nr. 21。
埃賓浩斯(Julius Ebbinghaus, 1885-1981):曾住在Schwanallee Nr. 21。
洛維特(Karl Löwith, 1897-1973):曾住在Sybelstraße Nr. 16(參考照片:1)。
9 Comments:
台長真是幽默^_^。(閱讀您的文章,一大享受。)
再介紹幾個哲人/名人在馬堡住過或停留一段時間的地方。
Martin Luther (1483-1546): Gedenktafel Barfüßerstr. 46
Christian Wolff (1679-1754): Gedenktafel am Wohnhaus Marktgasse 17
Denis Papin (1647-1712): Gedenktafel am Wohnhaus Markt 15
Michail Lomonossow (1711-1765): Gedenktafel Wohnhaus Wendelgasse 2; Alte Universität (Lomonossow創立莫斯科大學,跟馬堡淵源很深。)
Jokob Grimm (1785-1863)/Wilhelm Grimm (1786-1859): Gedenktafel Wohnhaus Barfüßerstr. 35
Wilhelm Liebknecht (1828-1900): Gedenktafel Wohnhaus Wettergasse 9
Friedrich Albert Lange (1828-1875): Gedenktafel Wohnhaus Barfüßerstr. 4
José Ortega y Gasset (1883-1955): Gedenktafel Wohnhaus Gisselberger Str. 21
Julius Ebbinghaus (1885-1981): Wohnhaus Schwanallee 21 (海德格也住過的地方。此兩人之間的關係挺有趣的。)
Boris Pasternak (1890-1960): Gedenktafel Wohnhaus Gisselberger Str. 15
Karl Löwith (1897-1983): Wohnung Sybelstr. 16 (原址現在是學生宿舍Konrad-Biesalski-Haus)
此外曾有許多浪漫主義作家在此小城居住,在文學史上有Marburger Romantik之稱,就不一一介紹了。
馬堡這邊的VHS每學期都舉辦一次「哲學散步」(philosophischer Sparziergang),費時差不多兩小時,之後還會到一間咖啡廳聊哲學家聊哲學。有興趣可以來參加喔!
對了,Gadamer在馬堡出生,但目前似乎沒有人知道他住過的地方在哪。不知台長您是否恰巧知道?謝謝回答囉。祝好!
~ 馬堡同學
孤狗大神的全輿圖太神奇了,竟可以精確到看到建築物的屋頂!沒錯,在馬堡城堡旁邊的一間小屋裡用Camera obscura(以前的「針孔攝影機?)(http://www.physik.uni-marburg.de/de/forschung/lehrerbildung-didaktik/camera-obscura.html)看馬堡全景,就是這個樣子!
海德格、鄂蘭及洛維特住過的地方離彼此不遠,可以想像他們當時的交遊情況,很有趣。
馬堡同學:
感謝捧場,更感謝能夠為大家提供這麼多名人資訊!真不愧為在地人!相信孤狗大神必定會大大保佑喔!
P.S.1:倘若馬堡同學還能提供這些房子的正面照片的話,那就更是功德無量了!
P.S.2:若不介意的話,我將轉載前述幾位哲人住址於本文附件之處。
至於Gadamer,他在馬堡住過好幾個地方。
根據Jean Grondin所撰的Hans-Georg Gadamer: Eine Biographie書後年表,得知:
1. Gadamer於1900年剛出生時,他家座落於Lahnstraße,之後又搬到Afföllerstraße,但均不知確切住址是幾號。
2. 1902年全家搬到Breslau去,直到1919年才又搬回Marburg。這時是住在Marbarcher Weg 15。
3. 1925年,Gadamer接手去住Nicolai Hartmann租的房子,住址是:Ockershäuser Allee 39。
不過,若再參照Gadamer自己寫的自傳Philosophische Lehrjahre第27頁中所言,他有一陣子還曾住在Rotenberg 15a。但沒說是在何時。只知之前該屋曾是由羅曼語文學家Ernst Robert Curtius租任的。
就隨意轉載吧,如能豐富網路哲學進香團的行程,也是功德一件。附註說明,這些資料為「哲學散步」的Kursleiter Dr. Dieter Hüning所提供。他另提供了一些書目,如有善男信女進香過後還不過癮,想要深入閱讀的話,我或許可以把他建議的書目貼上來。
至於房子的正面照片。不知台長對哪些哲人的故居有興趣?(另外,要怎麼把圖貼到網路上去?^^a)我哪天去散步,再順手把那些房子照起來好了,很簡單滴。
大大感謝提供Gadamer在馬堡住過地方的資訊,解了我一個很大的疑惑。真該把這些資料轉給Stadtwerke Marburg,讓他們為這麼一個重要的哲人也立一個Gedenktafel才是.....
馬堡同學:
太棒了!倘若同學肯幫忙的話,
這樣就更容易讓香客們能有點3D的想像空間。
倘若不麻煩的話,請拍下本篇正文中所提到的那些哲人的故居照片,然後上傳到網路上任何地方,再告知我網址即可。我接下來會在文中設定該網址之連結。
另外,既然同學還有書單,我雖不知其他香客的想法,但本人可是很有興趣想見識一下。在此盼能假香客之名,求請同學跟大家分享一下!
短短的書單如下:
Klaus Christian Köhnke: Entstehung und Aufstieg des Neukantianismus. Die deutsche Universitätsphilosophie zwischen Idealismus und Positivismus. Frankfurt/M. 1986.
Karl Löwith: Mein Leben in Deutschland vor und nach 1933. Ein Bericht, Frankfurt/M. 1989. (這本已翻譯成中文,台長也介紹過。我跟Nüning說這本書在台灣有中譯本,他挺訝異的~。)
Franz Orlik (Bearbeiter): Hermann Cohen (1842-1918). Kantinterpret, Begründer der 'Marburger Schule', jüdischer Religionsphilosoph, Marburg 1992 [Schriften der Universitätsbibliothek Marburg, Bd. 63].
Ulrich Sieg: Die Geschichte der Philosophie an der Universität Marburg von 1527 bis 1970, Marburg 1988.
Ders.: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des Marburger Neukantianismus. Die Geschichte einer philosophischen Schulgemeinschaft, Würzburg 1994.
最後一本是比較平易近人的名人導覽手冊:Marita Metz-Becker: Hundert Menschen - Hundert Orte. Ein Führer zu Marburgs historischen Persönlichkeiten und ihren Erinnerungszeichen, Marburg 2005.
Nüning所列出的名人表裡其實還有Eduard Zeller (1814-1908)、Ernst Cassirer (1875-1945)、Klaus Reich (1906-1996)、Nicolai Hartmann (1882-1950)、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Hans Jonas (1903-1993),因不知故居地址,所以我之前沒把這些名字列出來。感謝台長前一帖的回覆,這下就知道Gadamer和Hartmann住過哪裡了。(呵,好像在玩名人故居拼圖遊戲。)
週末我才會去散步,3D圖就先等一下咩。^_^
馬堡同學:
感謝辛苦提供這個書單!
希望我有機會的話也能夠蒐集到這些書,
好來充實一下本避難所的內容。
3D圖來了~~
http://www.pixnet.net/photo/sourirelaecheln/72076306
我在照片下寫了一些文字,所以請用點圖的方式欣賞這些圖片,不要用幻燈片播放。
冬天葉子落光也是有好處的,少了遮蔽物,比較看得清楚建築物的樣貌。
拜訪名人故居或故居原址最有趣的是今昔對比,有時看到一樓成了腳踏車店或廉價成衣店,莞爾之餘,不是沒有布雷希特所說的疏離效果。
就請隨意取用。Viel Spaß!
p.s. 貴避難所附設旅遊辦事處首次辦的網路哲學進香團想必會很成功。如果香客反應踴躍,台長可考慮再多辦幾團喔^^b。
馬堡同學:
真是要大大地感謝提供出這麼多相關資訊!
現已將相片的連結附上。相信大家以後若想肉身親自前往馬堡去朝聖的話,應該就更不會發生找錯廟公拜錯神的糗事了。
另外,其實本旅遊辦事處是有打算籌組一個哲學掃墓團啦!(正是所謂的「看陽宅也不忘要看陰宅」!)只不過目前還不知道何時才會出團。畢竟您也是知道近來石油大漲、歐元也飆新高,所以選在這個時機出團實在是不太明智。再者,掃墓也是要看時辰的,故目前還得等哪天三太子突然降乩諭示明路後,才能繼續規劃行程。在那之前,可能得請諸宅男宅女們多多耐心等候了!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