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Februar 2007

「第一位」猶太裔德國大學校長 / Der "erste" jüdische Rektor Deutschlands

哲學家在德國當上大學校長並不是一件很希奇的事情。因為現今柏林的洪堡大學早在1811年,亦即在其剛剛創校不久時,就曾推選出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來擔任其校長了。不過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1945)的例子卻頗值得一書,因為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曾在德國當過大學校長的猶太裔哲學家。

到底這件事有什麼特殊的意義呢?這可得要從古講起了。打從中世紀起,猶太人在基督教徒主導的歐洲世界裡就一直被壓抑與排擠。照英語維基的說法,猶太人當時被規定不得擁有土地,也被排除於大部分的經濟活動之外,僅只容許從事基督徒不可或不願去做的某些「邪惡」、「骯髒」的低下行業,譬如典當業。各國君王也常任意地將他們趕來趕去、或是強制其居住在隔離區域裡。於是他們長期被迫淪為西歐諸民族集體歧視與壓迫的對象。到了啟蒙運動時期,開始有猶太人試圖慢慢透過教育、改姓、皈依基督宗教等方式,來融入西歐社會,謀求解除相關的法律桎梏;但是他們首次真正獲得解放之機,則是要等到法國大革命時。他們是在那之後才開始隨著政治大環境的改變而獲得基本公民權,享有法律平等權,並被許可遷移到猶太區以外的地區定居。不過當拿破崙下臺後,各國民族主義勢力反撲,繼續將中世紀十字軍東征以降的反閃族怨念全數轉移到社經地位逐漸崛起的猶太人身上。在德國,儘管表面上官方法律規定看似人人平等,實際上諸多政、商、學界人士暗地裡仍舊基於反猶太主義來處處限制、排擠猶太人,阻撓其升遷發展。所以不論猶太人的表現如何優越,其幾乎不可能真正擠身進入主流社會高層裡,一樣只能做個次等公民。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戰敗的德國建立起威瑪共和,引進自由開放的風氣,猶太人才得以在仕途上有了些許出頭天的機會。這就是卡西勒發跡當時的社經環境。

根據德語維基之記載,卡西勒於1899年在馬堡(Marburg)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儘管其1902年出版的《於其諸科學基礎中的萊布尼茲系統》(Leibniz' System in seinen wissenschaftlichen Grundlagen)大受好評,但是當他要繼續申請深造以取得大學授課資格時,卻處處碰壁。譬如,他曾向史特拉斯堡(Straßburg)大學提出申請而遭拒,並被直接告知理由就在於他是個猶太人。到了1906年,他才終於以《近代哲學與科學中的知識問題》(Das Erkenntnisproblem in der Philosophie und Wissenschaft der neueren Zeit)一著作在柏林大學取得大學授課資格,隨後留在該校做了長達13年的講師。1919年6月18 日,在漢堡大學才剛剛成立一個月不久,年屆44歲的卡西勒在該校右翼學生的抗議聲浪中,被校方延聘為哲學系講座教授。在漢堡任教的這段期間,他從新康德學派的知識論進路逐漸轉移到文化哲學的走向,並分別於1923、25年出版其鉅作《符號形式之哲學》(Philosophie der symbolischen Formen)第1、2冊,開啟了其另一階段的學術高峰。彼時,他與弗萊堡的哲學新秀海德格可謂是德國哲學界的兩大天王,簡直可以比擬成金庸小說裡的「南慕容、北喬峰」。

就在他1929年春跟海德格在瑞士達沃斯(Davos)展開那場轟動武林的大決鬥之後,卡西勒於6月6日被漢堡大學推選為下一年度的校長,任期一年。卡西勒夫人在回憶錄中譽其為「第一位、且唯一的一位猶太裔德國大學校長」。(參見:Toni Cassirer,Mein Leben mit Ernst Cassirer,第184頁。)雖然這次的校長選舉並未受到反猶人士杯葛,但其任內仍偶聞右翼學生之雜聲。隔年7月在漢堡大學舉行的威瑪行憲日慶祝會上發表的演講裡,支持議會民主制度的卡西勒公開向納粹份子嗆聲,勇於捍衛共和制及威瑪政權。(參見:Die Zeit,2007年1月4日,第40版。)無奈這個新興的民主政府先天體質脆弱,不耐納粹黨人的百般詆毀抨擊,遂如曇花一現般於1933年倏然告終。據現今漢堡大學哲學系女教授Birgit Recki的報導,卡西勒夫婦當時鑒於德國境內反猶氣焰越來越猖狂,毅然決定移居國外。在是年4月7日「猶太人禁任公職令」正式實施之前半個月,他們就已離開了漢堡,前往英國牛津。兩年後再搬到瑞典,在哥特伯格(Göteborg)大學任教,並在1939年取得瑞典國籍。1941到44年間,卡西勒到美國耶魯大學擔任客座教授,1945年4月13日於紐約去世。

時光隙駒,回首唏噓。儘管後來有學者指出,第一位猶太裔德國大學校長實乃Georg Jellinek――1907年海德堡大學校長――,卡西勒只能排名第二(參見:Heinz Paetzold,Ernst Cassirer – Von Marburg nach New York,第47頁。),而非如卡西勒夫人所言那樣「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不過這點小瑕疵仍舊掩蓋不了猶太人過去在德國飽受不公平對待之事實。數十年過後再回頭來看此事,相信大多數人都會對於那時德國到處肆虐的國族主義激情倍感荒謬。1999年5月11日,漢堡大學趁其建校80週年紀念之時,將該校位於Edmund-Siemers巷1號上的主建築裡頭一間擁有622個座位的大講堂,改名為「恩斯特‧卡西勒講堂」(Ernst-Cassirer-Hörsaal),為的不光是在紀念其第一位猶太裔校長,也是為了讓後人謹記這段歷史的教訓。

Ernst-Cassirer-Hörsaal an der Uni Hamburg

1 Comments:

At 23/11/07 18:14, Anonymous Anonym said...

補充一下,1912年卡西爾的老師科恩(Hermann Cohen)從馬堡大學的哲學講座退下來時,原屬意卡西爾繼承他的位子。但由於科恩是有名的猶太主義支持者,又十分同情社會主義運動,因此不為保守的校方所喜。最後雖然猶太思想與社會主義從未在卡西爾的哲學中扮演過重要角色,但只因為他是柯恩的選擇,所以未能如願至馬堡執教。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