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哲學大師寫詩時 / Wenn ein philosophischer Meister dichtet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十分推崇詩,認為詩的語言能夠直通存有(Sein)的奧秘。所以他不但讀詩、詮釋詩,甚至還自己寫詩。他在學生時代就曾寫過幾首詩,

哲學大師出詩集,可也算是件文壇大事!所以我們不妨就花點時間來看看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吧!

看完形式的部分,接著再來看內容的部分。海德格想在此將其後期的思想與術語灌注到詩句裡,這點自然是無庸置疑。然而坦白講,儘管海德格也在詩句中精心選用一些字來押韻,但是我們在這裡卻讀不出有任何韻律優美之處,而後者恰恰是一首好詩首先得滿足的條件才對。當然囉!我的德語語感實在不怎樣,或許有可能是我自己在這裡分辨不出好壞而已,故也不敢就此直斷個人的這種主觀評價定當有理。不過哩!認為「海德格的詩寫得差」的人倒也不少。以下僅提供兩段軼事以說明海德格的詩到底寫得有多糟。
有一天,海德格通知他以前的學生布落客(Walter Bröcker),說想過去基爾(Kiel)拜訪他。布落客則回信給他說歡迎他來訪,並說家裡有空房留他過夜,因為其孩子們大多都人在外地。於是海德格就拎了個手提包北上跑到布落客家去。到了傍晚時分,海德格從其包包裡拿出了一疊他寫的詩稿來,想請布洛客看過之後跟他講講對其之感想。布落客遂將那一疊稿子拿回房間裡閱讀。翌日早上,海德格問道:「那您有沒有至少讀過一遍呢?」布落客答道:「有的!」然後接著說:「很簡單,那邊有個火爐。」(參見:Hans-Georg Gadamer & Silvio Vietta,Im Gespräch,第84頁。)
另外,當海德格在1947年將《來自思之經驗》付梓時,其學生Egon Vietta曾寄一份抄寫本給流亡美國的猶太裔作家Hermann Broch。後者在閱讀之後也是明白給出負面的評價。他認為海德格並未成功地將哲學的思辯與詩文的精練給結合起來。就他看來,海德格此舉就像是在對其成熟狀態進行一種辯證性的翻轉,不過這並不是向上翻轉到某種巔峰狀態,而是往下翻退回不成熟的境界去。(參見:同上書,第84-85、110-111頁。)

3 Comments:
Oh !
Meine Hochachtung !
Solch einen Blog liest man selten.
Ich merke, dass ich ein Analphabet bin.
Ich kann nur erahnen.
Viele Gruesse aus Portugal
Ralf
這篇實在太妙了。
海德格的學生反應實在妙,尤其是這一句:「就他看來,海德格此舉就像是在對其成熟狀態進行一種辯證性的翻轉,不過這並不是向上翻轉到某種巔峰狀態,而是往下翻退回不成熟的境界去。」
按照儒家薰陶下的我們來說,師生的份際,宛若無形的牆,既不該逾越直指其非,更不能如此無禮。
海氏學生卻如此直接了當,指著「火爐在那裡!」或者直言「向下翻回不成熟的境界」,如此露骨啊!但不知海氏的度量如何?後來跟學生們翻臉了,還是一笑置之?好想知道後續啊!
Ralf:
Sei willkommen! Gruss aus ilha formosa!
pleiade:
按照Gadamer的說法,當Heidegger聽到Bröcker講出這話時,並沒有感到受辱。(參見前引之《Im Gespräch》,第84頁)
個人覺得Heidegger這樣的反應似乎也很合理。因為他們倆人的關係理應頗為親密才對,所以對自己寫詩能力仍不太有自信的Heidegger才會敢放心拿詩去給Bröcker看,並希望聽一點真心話。相應地,Bröcker自然也比較敢直話直說。(P.S.: 純屬個人推測,恕不負言責。)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