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伯的政治開講 / Webers politische Rede
德意志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屢戰屢敗,國內停戰之聲日益升高。1918年10月底,威廉港(Wilhelmshaven)與基爾(Kiel)兩地的皇家海軍率先發難,抗命出兵。隨後各地亦紛紛響應,釀成了一場全國性的大革命,終導致德皇威廉二世(Wilhelm II)於11月9日退位,以及採取議會民主制度的威瑪共和國之成立。是次革命,史稱「11月革命」。威瑪政權隨即於11月11日跟協約國簽訂停火協定,結束了一戰。不過,德國內部的紛亂並未因此馬上停息,因為各政黨間意見不合而使聯合政府產生內部分裂。1919年,聯合政府為了鎮壓那因立場激進左傾而分離出去的斯巴達克同盟(Spartakusbund)所發起的二次革命,默許極右團體「自由軍團(Freikorps)」去暗殺其領袖人物Karl Liebknecht及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 1871-1919)。(參見:此網頁)
彼時,德國南方的情況也跟北方一樣地動盪。那在1871年方才歸為德意志帝國之藩屬國的拜陽邦(Bayern)――後者加入帝國後尚還能擁有自己的郵政、鐵道及軍隊等等權力――亦受到革命波及。1918年11月7日,拜陽國王路德維希三世(Ludwig III)被廢黜,代之以極左的慕尼黑蘇維埃共和國(Münchner Räterepublik)。1919年5月初,柏林聯合政府軍隊與自由軍團攻入拜陽首府慕尼黑,終摧毀了拜陽邦欲再度恢復為獨立國的企圖。(參見以下網頁:1、2)


基本上,他在該演講裡是從政治倫理學及哲學的層面來談論政治人物所應具有之風範。其區分出以下兩種職業政治家的差別,亦即:「為政治而活(für die Politik leben)」及「靠政治過活(von der Politik leben)」。前者是欲藉由從事政治活動來建立出個人的生命意義,後者則是為了追求穩定的經濟收入而從政。不過,這兩者並非彼此完全互斥。事實也是如此。譬如在今日的民主政黨政治裡頭,同時既為政治而活、且也靠政治過活的職業政治家比比皆是。而這些職業政治家與政府官僚人員的最大不同處則恰恰在於,其必須完全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責。因此,一個好的職業政治家應當要具有承擔後果的責任感(Verantwortungsgefühl),不能凡事都不沾鍋。另外他還需具備做事的熱情(Leidenschaft)以及靜觀人事變化的距離感(Augenmaß)才行。這樣的一種職業政治家因而就需要同時將下面兩種倫理學態度協調地融合於一身,亦即:存心倫理學(Gesinnungsethik)及責任倫理學(Verantwortungsethik)。前者是指人僅按照主觀信念去行事,而不計較其成果;後者則是指人做事僅需以其結果來做評價。韋伯之所以主張要結合這兩者,則是緣於:職業政治家一來會因存心倫理學之態度而信心堅定,有熱情做事,二來又會因循責任倫理學之態度而能冷靜評估時事,並勇於為行為後果負責。故不可偏廢其一。以上僅略舉該篇演講內容一二。若看倌有興趣細讀全文的話,
再順便附帶一提的是,我們從韋伯的這場政治開講還可以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即:儘管他本人企圖將自己的研究跟哲學劃清界限,但是他在此對政治活動的分析其實還是很哲學性的。所以難怪雅斯培跟洛維特(Karl Löwith, 1897-1973)都異口同聲說,韋伯應當也算是個哲學家才對。(參見:Metzler Philosophen Lexikon,「Max Weber」條目,第913頁。)
4 Comments:
前一陣子,韋伯消失已久的演講大綱,又再度重現江湖。據獲得此稿的瑞士某家舊書商透露,他們將優先把此大綱,讓售給德國的研究機構或檔案局;售價為六位數歐元。
個人覺得這個故事有點像是一Krimi。原本呢這份演講大綱,是被收藏在德國某一機構內(該單位名稱已忘記),但似乎在六十年代時就突然消失,而且沒有人曉得是怎麼回事。我在猜,應是內賊稿的鬼吧...
To Chen-Yu:
看來韋伯不但生前過得波折,死後遺物也一樣波折囉!
或許因為這樣,南德日報特別做了一篇關於Max Weber的Politik als Beruf之報導。
導言為:
Eine antiquarische Sensation wird veröffentlicht: Acht unordentliche Stichwortzettel lagen Max Webers legendärer Rede über "Politik als Beruf" zu Grunde - eine Abhandlung über die letzten Grenzen der Politik.
出處:http://www.sueddeutsche.de/kultur/788/304761/text/
To Peter:
那真是一篇有趣的報導!道出了更多的內幕!
實可作為吾人延伸閱讀之參考!
譬如我原先就覺得奇怪的是:當時「自由學生聯盟」所舉辦的「勞心作為志業」之系列演講共有四場,怎麼Weber一個人就獨包兩場?難道Weber不會覺得太頻繁了嗎?
閱讀了該報導後才知道,原來結果竟是因為「自由學生聯盟」威脅Weber若不來講這場「政治作為志業」,就要去找當時拜陽的革命領袖Kurt Eisner來演講,以致於Weber憂心年輕人會被這種只講存心倫理的極左政客所蠱惑,而不得不繼續披掛上陣。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