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Januar 2009

哲學家的最後容顏 / Das letzte Antlitz der Philosophen

話說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在1998年出版一部短篇推理小說集,名為《探偵ガリレオ(偵探伽利略)》,其後來被改編成同名的電視連續劇,於2007年10月播出,頗受好評。劇中男主角為帝都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副教授湯川學,受刑警委託協助偵辦一些不可思議的案件。他每次均試圖透過科學理論來說明,那些狀似超自然的現象背後其實均有其物理上的解釋,並因此找出破案的線索。他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均有其物理性原因,故不應到自然界之外去尋找答案。這就如同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中所言,一切經驗現象(Erscheinung)均需透過因果範疇方才能被認識與規定。

在這齣電視連續劇第九集的劇情裡,有個中學生在自然公園池塘邊撿到一個鋁製的人臉面具,其表情唯妙唯肖,有如死人之臉。他遂以此面具為模具,製作了一個石膏面像,並以「殭屍之面具」為標題放在學校展覽。因有人發現這個面像極似一位失蹤多日之男性,警方乃經循問該生相關資訊後,於公園池底找到了該男之屍體,並判定其是因額頭被子彈貫穿致死。由於該金屬面具的容貌非常逼真,遂有人認為那是死者之怨念造成,亦即死者之冤魂將自己的臉型轉印到湖邊廢棄的鋁板上所致。湯川副教授當然不接受這種說法。他在到現場探勘週遭環境之後,推論該金屬死人面具(death mask / Totenmaske)實乃因雷擊至池塘邊的廢棄金屬器材,接著致使一鋁片沖到池底死者的臉上而壓制形成的。

湯川的這個說法乍聽之下也很玄,但至少在理論上還比怨念轉印說更具現實可能性。首先,我們知道鋁的延展性很好、容易塑形,故其確實是有可能經由沖壓的方式而形成面具。而這意味著需要有足夠強的震波(shock wave)來沖擊鋁片才行。其次,我們知道當電線過細而無法負荷過大電壓時,電線會熔斷,並且瞬間在周遭的介質上產生震波,就像保險絲燒斷時會發出「啪」的一聲那樣。所以如果池塘邊的廢棄金屬連接著一條延伸到水裡的電導線,則當雷擊至該廢棄金屬時,只要電線不夠粗、無法傳導這麼大的能量,那麼就會在水中熔斷而產生強大的震波。因此,當以上這兩個條件都能滿足時,確實是有可能湊巧在池底屍體臉上沖壓出死者的最後容顏來。

儘管如此,這部小說的作者在故事情節安排上其實仍有個設想不週之處,那就是:雖然這個因雷擊而間接造成的震波強度是足以去將鋁片沖壓塑型,但問題是屍體臉部皮膚之硬度相較下恐不及於鋁片,故所沖壓出來的面具理應會出現顏面局部變形的現象才對。然則,此話怎講呢?

按照維基百科上的說法(參見:英文版德文版),西方文化裡很早就有製作死人面具的紀錄。唯在中世紀之前,一般仍是採用雕刻的方式來複製人的容貌,以用來紀念有權有勢的死者。後來,人們才開始使用模鑄的方式,將蠟或石膏敷於死者的臉上,以取得其面模。以此技術所製的面具方才是嚴格意義下的死人面具。而此技術除了能用來重現政治暨文藝界裡的重要人物容貌以供後人留念外,還能拿來紀錄無名屍的容貌以供人指認其身分。正因為有這些功能,使得該技術在照相術發達之前的時代裡能被人廣泛地運用。不過,由於在為死者製面模時,敷上的蠟或石膏之重量會令其臉稍微塌陷變形,故所鑄造出來的死人面具不但不可能跟死者實際外貌完全肖似,而且其變形的容貌還可能會讓那些沒有心理準備的人看了後驚嚇到。於是乎,依循此法所取得的死人面具往往還需事後加工一下才行。現在的問題是:由於蠟與石膏的比重均比鋁(約2.7)還要小,而且在靜止狀態下用前兩者來製作面模便已會造成死者臉部變形了,那麼在運動狀態下用鋁片去沖壓,所得到的面模難道不是應該會變形得更嚴重才對嗎?所以說,該偵探小說的敘事恐怕還是有百密一疏之憾。

諸位看倌耐心閱讀至此,或許會不禁嘮叨道:「到底這死人面具關哲學家何事呢?」其實,前面之所以拉拉雜雜地說那麼多,自然是想要跟諸位分享一些已逝哲學家的最後容顏。只不過我擔心若一開始就把一堆死人面具亮出來供人觀看的話,會讓諸多事前沒有心理準備的人受到驚嚇,所以才會先閑扯些別的東西。望請諸位見諒此一迂迴之舉!另外,也要在此鄭重警告,以下圖片並不適合容易受驚夜魘的膽小讀者觀看。為了預防萬一,本避難所先前曾單獨展示過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的死人面具,您不妨可先至該網頁測試一下自己是否足夠大膽。倘有讀者在閱畢之後出現身心不適症狀,還請自行前往各大正派廟宇收驚祈福,或直接報名參加本避難所附設網路進香團,隨行至各大哲學聖地刈火以求消災解難。





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









伏爾泰(Voltaire [François-Marie Arouet], 1694-1778)




伯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3 Comments:

At 4/2/09 01:08, Anonymous Anonym said...

請容許我指出一個小錯誤
康德的生年應該是1724

 
At 4/2/09 09:16, Blogger Sprache said...

immanuel:
感謝提醒!已改正!
真不知當時是怎麼回事,
竟會寫成1972而不自知?
哈哈!

 
At 4/2/09 17:31, Anonymous Anonym said...

趕快用1972這組數字重新組合買樂透~
XD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