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的最後容顏 / Das letzte Antlitz der Philosophen
話說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在1998年出版一部短篇推理小說集,名為《探偵ガリレオ(偵探伽利略)》,其後來被改編成同名的電視連續劇,於2007年10月播出,頗受好評。劇中男主角為帝都大學理工學院物理系副教授湯川學,受刑警委託協助偵辦一些不可思議的案件。他每次均試圖透過科學理論來說明,那些狀似超自然的現象背後其實均有其物理上的解釋,並因此找出破案的線索。他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現象均有其物理性原因,故不應到自然界之外去尋找答案。這就如同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純粹理性批判(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中所言,一切經驗現象(Erscheinung)均需透過因果範疇方才能被認識與規定。
湯川的這個說法乍聽之下也很玄,但至少在理論上還比怨念轉印說更具現實可能性。首先,我們知道鋁的延展性很好、容易塑形,故其確實是有可能經由沖壓的方式而形成面具。而這意味著需要有足夠強的震波(shock wave)來沖擊鋁片才行。其次,我們知道當電線過細而無法負荷過大電壓時,電線會熔斷,並且瞬間在周遭的介質上產生震波,就像保險絲燒斷時會發出「啪」的一聲那樣。所以如果池塘邊的廢棄金屬連接著一條延伸到水裡的電導線,則當雷擊至該廢棄金屬時,只要電線不夠粗、無法傳導這麼大的能量,那麼就會在水中熔斷而產生強大的震波。因此,當以上這兩個條件都能滿足時,確實是有可能湊巧在池底屍體臉上沖壓出死者的最後容顏來。
儘管如此,這部小說的作者在故事情節安排上其實仍有個設想不週之處,那就是:雖然這個因雷擊而間接造成的震波強度是足以去將鋁片沖壓塑型,但問題是屍體臉部皮膚之硬度相較下恐不及於鋁片,故所沖壓出來的面具理應會出現顏面局部變形的現象才對。然則,此話怎講呢?

諸位看倌耐心閱讀至此,或許會不禁嘮叨道:「到底這死人面具關哲學家何事呢?」其實,前面之所以拉拉雜雜地說那麼多,自然是想要跟諸位分享一些已逝哲學家的最後容顏。只不過我擔心若一開始就把一堆死人面具亮出來供人觀看的話,會讓諸多事前沒有心理準備的人受到驚嚇,所以才會先閑扯些別的東西。望請諸位見諒此一迂迴之舉!另外,也要在此鄭重警告,以下圖片並不適合容易受驚夜魘的膽小讀者觀看。為了預防萬一,本避難所先前曾單獨展示過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的死人面具,您不妨可先至該網頁測試一下自己是否足夠大膽。倘有讀者在閱畢之後出現身心不適症狀,還請自行前往各大正派廟宇收驚祈福,或直接報名參加本避難所附設網路進香團,隨行至各大哲學聖地刈火以求消災解難。

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牛頓(Isaac Newton, 1643-1727)

伏爾泰(Voltaire [François-Marie Arouet], 1694-1778)

伯克(Edmund Burke, 1729-1797)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

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邊沁(Jeremy Bentham, 1748-1832)

3 Comments:
請容許我指出一個小錯誤
康德的生年應該是1724
immanuel:
感謝提醒!已改正!
真不知當時是怎麼回事,
竟會寫成1972而不自知?
哈哈!
趕快用1972這組數字重新組合買樂透~
XD
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