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的告德意志民族書 / Heideggers Rede an die deutsche Nation
自從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於1806年揮軍攻陷普魯士王國的首都柏林之後,原本支持法國大革命的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一反以往同情法國的態度,在1807到08年間發表一系列演講,並以《告德意志民族書(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之名將其集結出版,懇切地呼籲德意志人民要有骨氣(Charakter)去一同對抗外來政權。(參見:Manfred Görtemaker,Deutschland im 19. Jahrhundert,2. Auflage,第48頁。)在一個世紀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亦曾仿效演出了一場激情的演講,呼籲德意志民族對自我負責,勇於支持當時總理希特勒(Adolf Hitler)為因應諸國限制德國軍備發展而做出的這個決定:退出國際聯盟(Völkerbund)。同樣是哲學家呼籲國人一致抗外的行為,不過其意義卻大不相同。一個是開啟了德國民族主義的濫觴,另一個則是促進了德國民族主義的瘋狂發展。以下即是海德格涉入此事的來龍去脈。
1932到1934年間,國際聯盟在日內瓦進行裁軍會議,希望透過協議讓各國按照一特定比例來裁減軍備,以降低再次發生世界大戰的可能性。當時,德國堅持裁軍應當平等,不能獨厚某些國家,並希冀藉此機會廢除凡爾賽合約對德軍施加的不公平限制。由於法國沒有誠意按協議去裁撤其軍隊,德方憤而於1933年10月14日退出國聯及裁軍會議。是日傍晚,德國總理希特勒透過廣播告知人民此事,同時宣布即刻解散國會,然後在11月12日進行國會改選,並就退出國聯一事進行公投。希特勒的盤算是,希望能藉此次改選選出一個完全由納粹一黨專政的國會。事實上,當時納粹在國內早已透過一系列的黨禁法案而一黨獨大,現在不過是想進一步將其他小黨或無黨籍人士給趁勢趕盡殺絕掉罷了!(參見:Günter Olzog,Zeitgeschichte in Bildern und Zahlen,第22頁。)
由於德國人長年在凡爾賽合約的苛刻對待與屈辱下,頗有國際次等公民之感;故當希特勒決定退出國聯時,朝野均同仇敵愾,甚至就連平常那些嚴厲批評納粹的人也都贊成希特勒這種反對國聯的強硬態度。(Ian Kershaw,Hitler: 1889-1936,Jürgen P. Krause & Jörg W. Pademacher德譯,第626頁。)而希特勒正是打算借此民氣之助來促成其納粹完全執政之路。是以,他趁此機會極盡宣傳、利誘之能事,以號召人民前往投票。譬如,其派遣各黨部負責人下鄉演講催票;至於他自己,則是在11月10日親自到柏林的西門子工廠裡發表演說,「保證」退出國聯之舉所求的只不過是和平而已。另外,德國總統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亦在11月11日透過廣播呼籲德國民眾公投贊成德國退出國聯。同一天,納粹教師聯盟(Nationalsozialistischer Lehrerbund)亦在萊比錫的亞伯特館(Alberthalle)裡面召開所謂的「德國學界聲援會(Kundgebung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邀請以下九位知名教授到場致詞,以呼籲民眾在隔天的退聯公投裡投下贊成票:柏林大學校長暨人類學教授Eugen Fischer、萊比錫大學校長暨農業科學教授Arthur Golf、弗萊堡大學校長暨哲學教授海德格、哥廷根大學校長暨德國文學教授Friedrich Neumann、漢堡大學校長暨法學教授Eberhard Schmidt、哥廷根大學神學院院長Emanuel Hirsch、慕尼黑大學藝術史教授Wilhelm Pinder、柏林大學醫學教授Ernst Ferdinand Sauerbruch、哈勒大學新教神學教授Friedrich Karl Schumann。其聲勢之浩大,亦可從這些納粹教授在當天的留影中窺見一二。(參見:Ernst Christian Schütt,Chronik 1933,第184頁;及此網頁。)
海德格這天的演講,基本上是以他前一天在《弗萊堡大學學生報(Freiburger Studentenzeitung)》中發表的〈選舉呼籲(Aufruf zur Wahl)〉為底稿,再稍加擴充而成。(參見:Martin Heidegger,GA16: Reden und andere Zeugnisse eines Lebensweges,第794-5頁。)按照Victor Farías在他那本著名的《海德格與納粹主義(Heidegger und der Nationalsozialismus)》中的說法,海德格在此是用《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裡的概念來分析(德意志)民族與領袖(希特勒)之間的複雜關係。也就是說,現在面對抉擇的是所謂的「民族此在(völkisches Dasein)」,而不再是個別此在;只不過這裡的這個民族此在並不能夠自發地做出決斷,而是需透過領袖的召喚方才能達成。(參見:Victor Farías,Heidegger und der Nationalsozialismus,Klaus Laermann德譯,第220頁。)至於他這場向德意志民族的宣講,一開始是這樣的:「德意志的教師及同志們!德意志的男同胞及女同胞們!領袖號召德意志人民去選舉;但領袖並非是在懇求人民,而毋寧是給予人民最直接的可能性去做出那至高且自由的決定,亦即去決定這整個民族是要其屬己的此在呢?還是不要呢?明天人民所將選擇的,正是其未來。」他接著以雄辯的氣勢向民眾指出,這種民族自決的展現乃是一種追求自我負責的意志,而該意志甚至還是一切真正的科學之源頭呢!不過,倘若迄今的納粹革命不曾出現過的話,則德意志民族的此在亦是無法有這番變革的。最後,他簡潔地轉回到主題,又再政令宣教一番:「領袖已使整個民族對此意志有完全的醒悟,並且將該意志焊接到一種獨特的決斷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在宣告此意志的那日缺席。天祐希特勒!」(參見:Martin Heidegger,同上書,第190-3頁。)
翌日傍晚,投票結果揭曉,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選民贊成希特勒的政見。這不單是意味著德國人民贊成退出國聯,更表示他們大多願意接受一個黨政軍三合一的納粹政府。無怪乎隔天報紙竟然會出現如此「歡樂」的新聞標題:「11月12日的奇蹟:德國徹底納粹化」。(參見:Ernst Christian Schütt,Chronik 1933,第188頁;及此網頁。)自此以後,希特勒徹底鞏固了他作為國家領袖的無上地位。
顯然由於納粹教師聯盟那場萊比錫聲援會的效果不錯,德國官方遂決定將當天所有的演講集結成冊,名之為《向世界文化人士的呼籲(Ruf an die Gebildeten der Welt)》,好向外國政府及學界做宣傳。根據Farías的說法,海德格除了向上級建議其應出德、英、法、意、西五種語言版本之外,還主動建言道:既然這是一份展現整個德國學界之欲求的文獻,該冊子後面應當再附上盡可能多的雅利安裔學者的親筆簽名影本,以示其真實代表性。於是,官方遂依其建議發函給德國各大學募集簽名。據悉,後來共有超過一千名大學教師連署。(參見:Victor Farías,同上書,第223-5頁。)我們由此亦可窺知海德格涉入此事到多深的地步。所以若他真能因此榮獲希特勒頒發一枚表彰功在黨國的鐵十字勳章的話,亦不足為奇。對了!該政宣手冊之內容現已被人放在網路上(按這裡),個人在此雖不能保證其內容完全無誤,但至少可供那些對此事尚懷有疑義之人有一個繼續查索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