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Januar 2006

高達美的第二任夫人 / Gadamers zweite Frau


Ehepaar im Arbeitszimmer Gadamers

高達美的第二任夫人Käte Gadamer-Lekebusch雖跟其年齡相差有將近21歲之多,但卻陪伴他走過了半個世紀的人生,可謂是他後半生的得力助手。譬如他與Helmut Kuhn兩人在1953年合作創辦的著名哲學季刊《哲學評論(Die Philosophische Rundschau)》,就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是交由高達美夫人來擔任編輯工作的。(參見:Hans-Georg Gadamer: Gesammelte Werke, 第2冊, 第494頁。)看著上圖Käte與高達美一起坐在後者的書房裡,談笑和樂的模樣,還真難想像她年輕時也是曾經歷過一番風霜的。

話說Käte其實曾是高達美的學生,並且在他任教於德東萊比錫(Leipzip)大學期間當過其助理。當時德國正值納粹極權統治期間,也正是德國哲學界面對政治最為無力的時候。雖說萊比錫大學非納粹政權進行學術監控的重點單位,但是依舊有遭一定程度的佈線。Käte有一次曾在路上與同學聊天時,脫口而出:狗(暗指希特勒)被槍殺那天,將會是她生命中最快樂的一天。幾天後,還真的有人試圖暗殺希特勒。於是,Käte就因某個忌妒她的抓扒子告密,而被逮捕送到柏林去接受審判。雖然後來她因為罪證不足,而未被法官判處死刑,但仍被蓋世太保繼續監禁著,甚至瀕臨送往集中營之厄運。幸好此時納粹政權已屆強弩之末,就在警察局準備要運送人犯前夕,俄羅斯軍隊恰好開進柏林,警察局長當下突然決定釋放所有犯人,Käte才因此逃過一命。(參見:Jean Grondin, Hans-Georg Gadamer: Eine Biographie, 第250-252頁。

在下面這張於高達美百年誕辰慶典中所拍攝的照片裡,Käte就坐在高達美身旁,微笑看著當時的德國總統Johannes Rau (1931-2006)站著跟高達美握手致意。雖然此時她已年近80歲,面容蒼老不少,但是臉形跟我在前一篇文章裡所附上的那張拍攝於50年代的照片相對照,其實並沒有變化太多;反倒是高達美百歲時的模樣跟他壯年時期的英姿差距可就大些了。


Bundespräsident Rau grüßt Gadamer

05 Januar 2006

高達美終身未娶? / Hat Gadamer nie geheiratet?

「網路消息不可盡信」,這是玩網路的人都得謹記在心的!畢竟,網路本身並沒有一種萬全的機制來對每個消息提供者進行核實的工作。所以每當我們在網路上瀏覽以求獲取新知時,對任何暫時無從查證的資料,更應當以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為之,不該盲目識其為真。再者,網路文章一大抄,極易形成三人市虎的謬境,這時更應秉持批判思考的精神,去抽絲剝繭,尋找佐證或反證。

舉個例子來說吧!先前我曾聽人說「高達美有可能是同性戀」,因為其在網路上看到某人說他「終身未娶」。既然如此,我遂孤狗一下網路,發現在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去世那年,在某個網頁上有篇憑弔高達美的文章,裡面提到高達美「一生未娶」。 呵呵!這個傳言實在是差了十萬八千里!真不知這個消息是從哪裡憑空冒出來的!好像高達美變成了二十世紀的康德似的。再者,就算是獨身一輩子,也不必然就是同性戀者吧!

我雖然唸的書不多,不過恰好知道高達美有結過兩次婚。第一次結婚是在1923年4月20日,對象是Frida Kratz,1926年生下一女Jutta;兩人後來以離婚收場。第二次結婚是在1950年7月8日,對象是他以前的學生 Käte Lekebusch,1956年生下次女Andrea。(參見:Jean Grondin, Hans-Georg Gadamer: Eine Biographie, 書末附錄裡的年表。

為了慎重起見,當然最好是能夠找出照片來給大家看一下,眼見為憑。目前在網路上可勉強找到一張有點模糊的照片,裡頭有高達美第一任太太Frida及其女兒Jutta,推測應當是翻印自洛維特(Karl Löwith, 1897-1973)的自傳《我1933年前後在德國的生活》(Mein Leben in Deutschland vor und nach 1933),我已將之轉貼到另一篇文章裡。有興趣的人還可再參閱一下高達美晚期弟子葛羅丹(Jean Grondin)撰寫的《漢斯-葛歐格‧高達美傳》(Hans-Georg Gadamer: Eine Biographie)第129頁的附圖。這兩張照片是在同一時期於同一個地點拍攝的,雖然看似類似,但相信眼尖的人可以在這兩張照片裡找到一些細微的差異處!至於差別在哪裡呢?嘿嘿!在此賣個關子,請諸位看倌自己去找答案吧!

那高達美的第二任太太呢?她的照片在網路上流傳的就有好幾張。且讓我們來看看下面這張據說拍攝於1950年代的新婚夫妻合照吧!乍見之下,我還真看不出影中貌似中年婦女的Käte(1921年11月7日生)當時不過才三十歲左右的年紀而已!只能怪西方女性真的老化地比較快吧!

Ehepaar Gadamers

高達美榮獲大十字星勳章 / Gadamer bekam Großkreuz

人生在世總是希望能被旁人──不論是親友或是社會──所肯定,而受人肯定的外顯表現中,最為簡單直接的,不外乎就是在眾人面前被公開表揚了。由於哲學圈內並沒有什麼類似於諾貝爾獎等級的專業獎項,所以哲學家們常常得依附在其他領域中接受表揚,而這其中又屬受到政府頒贈國家勳章最為罕見。

高達美(Gadamer, 1900-2003)曾在1993年獲得德國聯邦政府大十字章(Großkreuz),係由當時的德國總統Richard von Weizsäcker頒發。 不過,這件事並沒有記載於加拿大蒙特羅大學哲學系教授葛羅丹(Jean Grondin)所撰寫的大部頭傳記《漢斯-葛歐格‧高達美傳》(Hans-Georg Gadamer: Eine Biographie)書末年表裏。反倒是在1995年再版的《漢斯-葛歐格‧高達美在交談中》(Hans-Georg Gadamer im Gespräch)這本小冊子後面的簡略年表裡,有提到這回事。(參見:Carsten Dutt編輯, Hans-Georg Gadamer im Gespräch, 第78頁)另外,查閱日本學者巻田悦郎(まきた•えつろう)所編纂製作的「高達美首頁」(Gadamer Homepage),裡面也有記載。續檢索德文版「維基百科(Wikipedia)」中的「Gadamer」這個條目,亦有登錄此事。

根據那個號稱人人可編輯的「維基百科」裏的解釋:德國聯邦勳章制度是在1951年由德國第一任總統Theodor Heuss所設立的,旨在表彰對德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或社會服務有傑出貢獻的國內外人士。其共分三大類,由低到高依序為十字勳章(Verdienstkreuz)、大十字勳章(Großes Verdienstkreuz)以及大十字星勳章( Großkreuz);其下又細分成八個等級;最高等級為大十字星特級勳章( Sonderstufe des Großkreuzes),僅頒發給國家元首(含外國元首)。 Gadamer所獲得的大十字星勳章屬於第二高的等級,其特徵為外形金色六角星狀,內為紅色十字,中心為黑色的德國老鷹國徽,如下圖:

Großkreuz

按照德文維基所列的授勳名單資料看來,獲此等級勳章的人大多數均是政治人物,兼雜以工商文藝界人士,而高達美是迄今唯一獲得如此高殊榮的哲學家。就連現任教宗本篤十六世(Benedikt XVI)、昔日的德國樞機主教Joseph Alois Ratzinger,當年也只有獲得較高達美要低一階的勳章――佩星肩帶大十字勳章(Großes Verdienstkreuz mit Stern und Schulterband)――而已。由於從上述網頁裡找不到什麼進一步的說明,所以我迄今仍不確定高達美何以能夠脫穎而出、獲贈勳章。再加上我對德國社會的認知有限,所以儘管有那份授勳名單可參考研析,但我看了半天還是搞不懂德國政府在頒發這些勳章時,實際上到底是依照什麼樣的標準來辨別獲勳者對德國所做貢獻的高低大小?

透特瑙山上的避難所 / Asyl auf Todtnauberg

Heideggers Hütte im Schwarzwald

在德國西南部黑森林旁、海拔1150公尺處的透特瑙山(Todtnauberg),有個著名的「海德格小屋」。它位於一斜坡上,佔地約6x7平方公尺,內有三個房間:廚房、臥室及書房。(參見:Hans Dieter Zimmermann, Martin und Fritz Heidegger: Philosophie und Fastnacht, 第60頁)出生於小城鎮梅斯基爾希(Meßkirch)的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很喜歡待在這裡,因為這個山上小木屋遠離塵囂,讓他能夠真正地擺脫都市生活、寧靜專注地從事思考與寫作。

據說這個小木屋是海德格夫人Elfride於1922年用她繼承來的一筆遺產所建造的。她那時是自己先設計藍圖,然後再聘請當地的木工來蓋此房子。1922年8月,海德格將他們原先在弗萊堡(Freiburg)的住所租給美國人,然後全家搬到這個與之相距約25公里的山上小屋裡去住。由於海德格在1923年就被聘為馬堡(Marburg)大學的編制外教授,所以全家旋即於11月又遷往馬堡去,不過他們在寒暑假期間仍舊會回到小木屋中居住。

海德格大部分的重要著作均是在此小屋中寫就的,不過其最著名的「半部」鉅作《存有與時間》(Sein und Zeit)卻恰恰除外。雖然他在該書首頁提獻給胡塞爾的贈詞末,有簽署「巴登黑森林裡的透特瑙山,1926年4月8日」(Todtnauberg i. Bad. Schwarzwald zum 8. April 1926)一語。這或許會讓人想當然爾地誤以為該書就是在那棟小木屋中完成的。但事實上,聽說海德格當初因為他那兩個小孩子Jörg與Hermann在屋裡太吵了,所以就跑到附近一位農人Johann Brender的家裡租了一間房間,好待在那裡專心撰寫《存有與時間》這本即將要用來應徵弗萊堡大學教授職位的哲學名著。由於那個農家現在已改建成度假小屋,所以若真想知道當時其外觀究竟是什麼樣子的話,只能去參考一下Walter Biemel所撰的《海德格》(Heidegger)一書第36頁裏的附圖。

海德格小屋對他的一生來說意義十分重大。這不光是因為其提供給海德格一個專心寫作的謐靜空間、或讓他得以聆聽自然山林之存有召喚,而且也因為它是海德格在政治失意、經濟貧困時期的避難所。

Heideggers Familie vor der Hütte

這個透特瑙山上的避難所現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哲學聖地,不時有海德格迷們千里迢迢跑來朝聖。雖然其內部擺設仍維持著海德格生前的模樣,唯其仍屬海德格後人的私人財產,通常不對外開放參觀,故前來朝聖的香客們大多只能徘徊在屋外緬懷。不過,無緣入內親眼目睹的看倌們且慢扼腕。在以下影片裡,海德格的二兒子Hermann將親自帶領我們參觀小木屋內景,以解吾人之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