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伯瑪斯的反盜版策略 / Habermas' Strategie gegen Raubdruck
1967年二月,高達美(Hans-Georg Gadamer, 1900-2002)與Helmut Kuhn共同創立的期刊《哲學評論(Philosophische Rundschau)》之特輯第五卷刊出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 1929-)一份篇幅長達195頁的論文,

究竟哈伯瑪斯是在玩什麼把戲呢?他為何不乾脆就將那些多出來的文章另外集結成一冊「補充資料集」來出版算了?為什麼非得把書搞得越來越大本不可呢?諸位或許並不覺得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甚至還會誇讚這是個嘉惠讀者的善舉。然而,事情恐怕沒有這麼簡單。根據哈伯瑪斯在1970年版的書中〈前言〉所述,〈論社會科學的邏輯〉一文自發表以來,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已遭人盜印了不知有多次。(參見:Habermas,Zur Logik der Sozialwissenschaften: Materialien,第7頁。)至於當時盜版的情況到底有多猖狂呢?若我們檢索一下德國舊書店聯合網站ZVAB,即可發現40年後的今天居然還有十幾家舊書店在賣當時盜印的195頁特輯版,相較之下舊書市裡反倒沒剩幾本1970年的正版書可買,故由此即可推想當年盜版的量有多麼可觀了。是以當該文在1970年決定交由Suhrkamp出版社重新付梓時,自然不得不多收錄一些文章一併出版,以求對抗海盜版的競爭。儘管哈伯瑪斯對此事口頭上講得冠冕堂皇,說若只是將單篇論文再版的話,擔心會無法讓人理解他的思想後續發展(參見:同上。);但是只要我們同時參照一下書市的商業運作邏輯,應當馬上就可明顯看出:若哈伯瑪斯當時不採取此半買半送的行銷策略,恐怕書也會賣不出去吧!更何況書越厚,賣價即可訂得更高一點,自然也就可賺得更多一點。不是嗎?
有人或許會想,就算此事背後真有牽涉商業上的考量,但彼時德國已是個民主法治國度,怎麼社會還會如此縱容盜版行為,以致於正版書非要附點贈品方能賣得出去呢?再者,哈伯瑪斯向來批判火力強大,怎麼這回沒見他仗義執言呢?
唯那個年頭的人要盜版可不像現在這麼方便,隨處即可找到影印機來印。(影印機是從60年代起才開始慢慢普及辦公室的產品。)根據網路上的一份訪談資料,當時的一位盜版者是採用照相製版的方式來翻印。他在1970年將作家Arno Schmidts剛出版的一本有1300頁之厚、書面為A3規格、重達8,6公斤的大部頭創作《菜頭之夢(Zettel's Traum)》縮小翻印成A4大小。為了完成這項龐大的盜版工程,其實需要投入不少的資金與人力,故其自始就註定會形成一種共犯組織。雖然當時那些從事盜版的人不一定完全情猶可原,但至少都不是為了營利。也正因為如此,這些盜版書只需考慮印刷成本即可,其價格因而自然比正版書還要便宜許多。譬如前述Arno Schmidts的書,正版售價要295馬克,縮小盜印版則定價60馬克。(馬克是德國使用歐元之前所流通的貨幣單位。)價差將近有五倍之譜,這遂更加坐實了批判理論對資本主義文化工業的批評。難怪當時「盜版有理,左派無罪」之聲會被喊得如此震天響。
然而,身為批判理論家族成員之一的哈伯瑪斯,其在面對自己的著作遭人盜版的情形時,立場可就尷尬了。他若是出言反對,則肯定會被左派激進人士痛批為資本主義的走狗;而若是發言贊成,則以後就別想要有出版社願意幫他出書。不過,這種事情當然是難不倒聰明的哈伯瑪斯。他輕易就找到一個化解此兩難的手法:加料發行。結果證實這果然是個高招,讓他既能賺足版權費,又能不得罪讀者群。讓人不禁要讚嘆其真不愧為哲學界裡的行銷大師。